一般从生理上来看,11、12至14、15岁,也就是初中阶段,称为青春期。但临床心理学的定义范围更广,将2、11岁出现第二性征到二十几岁仍不能独立的个体的心理问题都视为青春期的问题。
青少年的人格既没有成型定性,又偏离原来的轨道,是一个十分动态的个体,因此我们要以动态变化的视角去看待他们,同样也要理解因为这种动态变化所带来的不清楚的状态
在未进入青少年期,父母亲对孩子是一面镜子,小孩通过父母亲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后来也通过老师等类父母形象来达到相同的目的。 儿童通过内化父母和类父母形象的价值观来形成自己的人格,不具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内射了大人的想法。
而在青少年期,孩子们开始怀疑,质疑曾经父母老师的说法——这是一种心理危机,就推动了青少年的思考,促进了丰富感觉的形成。
加上生理发展的突然,他们有一种惶惶不安的感觉,将自己的思想从外界抽回大部分从新指向主观世界,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有什么特征?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中 。当他们沉浸于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型 :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感觉别人在用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 ,内心感受到压抑、孤独,变得神经过敏 。往往没有自信,需要外界的肯定,向外追求,产生外表的过度在意,当往外求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状态,就会产生最后的逃避:上网、喝酒、飙车等不良行为。
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医学心理咨询中心于7月1日下午在咨询中心十楼开展了《如何应对孩子的青春叛逆期》公益讲座,心理治疗师李薇先河大家分享了青少年的心理基本特点,并且就临床个案和大家讨论如何帮助青少年解决他们的青春期困惑。
青春期孩子的任务
1、搞清楚自己是谁(自我同一性)
2、经历着巨大的身体和情感的变化
3、与同龄人的关系优于家庭关系
4、好奇心并运用自己的力量
5、极其需要隐私被尊重
6、自己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
与青春期孩子连结的七个建议
1、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2、倾听并保持好奇心
3、别再担心别人怎么看——要做对你孩子有利的事情
4、鼓励替代羞辱(孩子无法区分大人的玩笑和事实)
5、确保把爱得信息传递给了孩子
6、和孩子一起专注解决问题
7、和孩子一起建立相互尊重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