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  > 

感觉孩子有自杀的倾向怎么办

发布日期:2016/3/22 0:00:00

老师好:

最近经常看到新闻上有三年级的小学生自杀,有初中的学生自杀等等。做为家长我就很担心自己的孩子。

因为我们家的孩子也属于那种多愁善感的。今年念初二了,男孩。什么事情都喜欢闷在心里,我们想找他聊天,他总是说:“妈妈你们不懂我的想法、妈妈我们磁场不和、妈让我自己想想吧。”然后就聊不下去了。

最近,他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上学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问有没有被老师批评,说没有。问上学累吗,说累啊。然后就笑笑,也不愿多说。他自己有本日记本,有密码的。最近看他写的时间越来越长,也不知道在写什么,我们是尊重孩子的那种不会去看他的日记本。因为新闻上自杀的孩子,情形和我们家的孩子都好像,我就好担心会不会也发生这样的事情。去说也怕刺激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请老师支招。

家长

这位家长:

回复: 您是一位十分关心孩子心理健康,同时很期待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的母亲,平日对报刊、杂志中有关心理方面的资讯也比较关注。您在来信中提到“新闻上自杀的孩子情形和我们家的孩子都好像”,十分担心。如果您有这样的担心,请您一定尽快带孩子到专业的精神科门诊进行抑郁情绪排查,邀请精神科医生及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此外,还有一些建议与您分享: 第一,初二的孩子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青春期情绪的特点就是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孩子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在这段时间里,需要老师和家长用耐心和开放的胸怀,静观他们的成长,适当的时候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对于铸就他们的自信和自尊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喜欢把孩子的问题行为归纳为个别化使然,或者是对关系特定性的反应方式,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关系良好的家庭,情感沟通和行为有效互动易于形成,孩子的问题也会被定义为成长的问题,家长也乐于等待孩子慢慢长大。容忍慢,是父母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素质,我们不需要孩子急切地去证明什么,慢,我们才不会错过和孩子相伴的美好时光。

第二,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孩子问题的背后,隐含着家庭内部的协调与冲突、结构与等级、平衡与失衡、交流与互动等。简单地说,家长在社会适应中出现欲求不满或内心不平的时候,容易发现孩子的毛病,自己在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同时也在发泄自己内心的负性情绪。

孩子可以慢慢变得像天使,让父母得到足够的情绪补偿,家庭变得和谐与快乐。但孩子的问题也可能恶化,让父母慢慢地把孩子放在重心,与社会的冲突被淡化(间接获益),家庭因为要共同战胜“症状”而表现出团结,家庭关系得以缓解。所以,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不妨先自省、调节自我的心理状态。

第三,媒体的宣传、报道,是社会大众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最便捷、最主流的渠道之一,为心理健康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读者常常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对自己或是家人的健康忧心忡忡。这里,借鉴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的心理健康三个标准,帮助大家识别自己是否出现心理疾病: ①体验标准: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这个评价是稳定而客观的,不受他人评价的影响,不会过分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②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在心理专科医院,医生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给出结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自查,如:是否能够正常地进行工作或是学习;是否能取得自己应有的成绩;是否能够与他们融洽相处,从而顺利地完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目的等等。 ③发展标准: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考察分析。比方说,原本一个十分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比方说不知如何应对现在或是未来的挑战等等。

解答者: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郑恬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