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老师: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的家长。
我的儿子有一个玩得非常好的朋友,天天一起回家,一起吃饭,形影不离,就像亲兄弟一样。起初我也没有多想什么,但是在这个阶段其他男生都情窦初开,而我的儿子似乎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对女孩子有意思的感觉,我一直以为是他比较专心学习,顾不上其他。直到有一天我偶然发现他手机里有他和他那哥儿的照片,行为非常亲密、暧昧,又回想起我的儿子似乎喜欢的都是欧美的男明星,也都喜欢看男子体操,游泳之类的节目。
他的那朋友经常来我们家玩,有时候还过夜,突然觉得好担心他们之间真的有什么,又不好明说,我现在的问题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该如何正确的引导我自己的孩子。
着急的妈妈
这位妈妈:
您好,感谢您的来信。儿童过渡到青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以下四个时期: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婚恋期。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时期可能有另一种自然的心理过渡期——同性依恋。同性依恋的心理发生机制为“同性认同”,即通过模仿、吸纳对象身上的某些人格品质,获得自身人格发育,这是正常的心理发育过程,与同性恋并不相同。同性恋是指对同性持续表现出性爱的倾向,这既包括思想、情感,也包括了性爱行为,许多国家并不把同性恋作为心理障碍,还赋予了婚姻的权利。
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一方面处于对异性排斥的阶段,一方面又十分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倾诉内心的感受,所以他们与同性同龄人交往的时间要更多。对于男生来说,他们很愿意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且见多识广的人相处。根据您的描述,我们不能急于把男女同性间较为亲密的现象直接定义为“同性恋”,有同性倾向的青少年大部分会发展到两性爱慕期,不会成为同性恋。
所以在面对同性依恋情结时,您需要在包容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引导,同时关注是否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首先,可以结合必要的性教育,鼓励孩子交往更多的朋友,传授交友技巧;其次,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将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运动和其他兴趣爱好上;最后,若发现有接吻和性接触等同性亲密行为时,切勿过分关注或采取过激行为,容易起到反效果,只有用理解和真诚的沟通,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最后,祝愿您和孩子都能健康快乐!
解答者: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 林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