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从小敏感多疑,总怀疑我们不爱他,怕我们不理他,表面对自己要求很高,实际行动却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
包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初二男孩子的母亲,孩子从小敏感多疑,总怀疑我们不爱他,怕我们不理他,表面对自己要求很高,实际行动却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
偏爱玩电脑游戏,为此我们父母只能一味地安慰,对他降低要求,一旦严厉批评或稍有责怪,他就大发脾气,扬言要出走等,而且口出狂言,说我们不爱他,不想要他,对我们父母说大为不敬的话。
让我最烦恼的是他经常因焦虑或是学习压力,借故不舒服或者有一点点不舒服不高兴,就不去上学,还要找种种借口说是因为我们父母的原因不去上学,从小学到中学都是这样,小学成绩还很优秀,中学学习也有中上,但逃学一学期都要来那么七八次,特别是星期一,为此我们俩每到周天晚上就如惊弓之鸟,生怕惹他不高兴。
第二天又不去上学。实际上去了学校回来心情都很好。对于他这样,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觉得惯着他不好,但又没有好办法对付他,闹起来就像一场战争,过后又后悔自己没有好好沟通。真是无奈,恳请老师能指点一二。
一个无奈的家长
这位家长:
您好!敏感是人的一种性格特征,对外界事物觉察敏锐快速,相对于常人容易捕捉到更多有关外部事物的信息,更有利于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更具有灵气和创造力。敏感的人并不一定都多疑。
多疑的人往往过于缺乏安全感。缺乏安全感主要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
一、妈妈在孕期情绪波动明显,经常处于焦虑状态。
二、孩子过早地和妈妈分离,父母过早地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
三、家庭环境不和谐,家长们经常在孩子面前争执。
四、父母经常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
五、过份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要求完美型的家长,也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六、成长过程中家庭经济条件与周围的其他同龄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
七、成长于存在家庭结构缺陷的家庭中,如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寄养家庭等。
每个人都有“追求快乐”的本能,但在成长过程中又学习到很多的“道德规则法律”等对自身的行为产生约束。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心理防御的消极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面对内心真实的体验,实是求是;面对外界事物有客观的判断和评论是件非常重要却又难以做到的事。
做为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或感到压力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进行安慰或者责怪批评,而是需要平等地沟通讨论,了解孩子内心对于事件的真实情绪体验和对事件发展的认知。
解答者: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 余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