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闻网讯 近日,相继曝出媒体人自杀的新闻,官方的说法均为“抑郁症”。经常发微博称“没意思”“想死”,可能会被识别为有抑郁倾向。一项进行了两年的研究“利用社交媒体数据挖掘识别抑郁倾向人群”,引发了多方的关注。昨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从事这项研究的国内社交媒体数据挖掘公司“宏博知微”,得知他们准备针对媒体人的微博进行抑郁倾向测试。对此,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专家表示,利用社交媒体识别潜在的抑郁倾向人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要确诊抑郁症,则需要找医生诊断。
研究机构:分析微博识别抑郁倾向
这项研究由哈工大“社会网络与数据挖掘”联合实验室与国内社交媒体数据挖掘公司“宏博知微”共同开展。研究人员先在微博中选取被确认为抑郁症的人群作为样本,用软件分析他们发布的微博数据,从中获取出规律后建构识别模型。依据模型,计算机就可以扫描更多的微博用户样本。综合研究对象的行为数据和语言数据等(比如用户的微博发布时间曲线、微博文本特征、互动频率等)进行数据建模,判定出他的抑郁倾向程度。在分析微博发布时间曲线过程中,研究人员发现抑郁倾向用户的失眠现象严重,分析微博文本特征过程中,发现“死”“抑郁症”“生命”“痛苦”“自杀”等词在抑郁倾向人群微博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我们会先找到确认为抑郁症的人群,或有严重抑郁倾向的人群,然后提炼他们和抑郁相关的特征,再把需要测试的样本和这些特征匹配,如果匹配度高的话,那么就可以推断这些样本也具备抑郁症患者或严重抑郁倾向人群的特征,最后把这些样本定义为抑郁倾向人群。”研究人员告诉记者。
“我们和心理干预机构及NGO(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尝试合作,具体的识别模型也在修正。”研究人员说,“目前已筛选出部分有抑郁倾向的人群清单,建立了识别模型,还准备给媒体人的微博做个抑郁倾向测试”。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整理媒体人微博清单。“媒体账号好找,媒体人账号想找全了有点困难。”
想到自己的微博会被人“盯上”,成为研究对象,不少媒体人都觉得有些“不自在”。
“我们采集的都是公开数据,而且是群体特征分析,隐私方面会进行权衡。”研究人员说。
采访中,研究人员多次强调,这项研究识别的是抑郁倾向,并非抑郁症。“抑郁症的判定,需要权威的医疗机构。”她还指出:“并非一个人经常失眠或微博里经常发布消极言论大家就能说这个用户有抑郁倾向,我们揭示的是某些特征和抑郁的关系。”
心理医生:微博数据、辅助检查仅供参考
从微博中发现抑郁倾向人群,靠谱吗?记者昨日采访了福州医学心理咨询中心林淄医生。
“在专业医生看来,各种数据、辅助检查,甚至专业的心理测验都不能作为诊断抑郁症的依据。”林淄说,分析微博数据只能作为识别抑郁倾向的参考。
林淄说:“数据分析是可以发现一些潜在人群的,但只能作为参考。微博数据只能说明这些人有抑郁的症状,而抑郁症状存在于很多疾病中,有了这些症状并不一定就是抑郁症。诊断为抑郁症必须符合症状学标准,包括社会功能下降的程度,病人感到痛苦是无法摆脱的等等。”
网络上流行一些抑郁症的自测题,这些题目能否测出自己是否得了抑郁症?“简单的测验是有的,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网上就有,这两个自评量表属于专业的心理测验。此外网上很多测验,类似于心理小游戏,没有相应的信度、效度,是没有价值的。”林淄说。
“要诊断抑郁症最好还是去专业机构。”林淄强调。
转自福州晚报